绘画电脑配置推荐,教你选最适合画画的高性能电脑
14404人阅读 2019-09-16绘画电脑配置推荐,教你选最适合画画的高性能电脑,很多板绘小白在买数位板之后,就开始准备购买绘画使用的电脑了,不管是台式电脑还是笔记本,绘画使用都会有一定的要求,特别是绘画软件PS,相对PS来说,SAI对电脑的配置要求相对较低,那么今天微课菌就给大家普及一下应该如何选择一款适合绘画的电脑!
如果你想快速提升自己的绘画水平,并且绝对的不怕辛苦,欢迎挑战轻微课魔鬼特训班,体验魔鬼式绘画集训,体验入口:https://www.qingwk.com/school/
如果你的板绘软件使用PS的话,建议配置:
英特尔I5以上处理器
500GB以上硬盘
独立显卡
8GB内存
一台无色差的显示器
如果按照以上配置购买台式电脑,价格大概是4000元左右,按照以上配置购买笔记本的话,价格应该在5000左右,以上电脑配置基本满足各类绘画学习需求,那么接下来就给大家详细的说明一下选购电脑时的一些注意事项,来自“头像无法正常显示”的详细电脑选择解说。
电脑本身就不是一种便宜的产品,笔记本电脑更是如此,不要认为现在 3000 块钱就可以买到安卓旗舰,3000 块钱也就可以买到很好的电脑,笔记本电脑这种东西一点也不便宜。建议大家在选购笔记本电脑的时候至少准备 5000-6000 大洋,以保证你能在大多数情况下为自己选购一台相对合适的电脑。要求比较严苛的人可以考虑加钱到 8000-10000 大洋,有特殊需求的人或者土豪可以加钱到 10000 以上。
购买电脑一定要去京东自营之类的电商或者品牌官网。千万不要去电脑城!对于所谓的 “亲戚” 也不能掉以轻心,毕竟 “生人坑一半,熟人大满贯”。
电脑城常见骗术有:
转型:要买型号 A,谎称 A 无货,并表示加 x 元可以买到 B,B 优于 A。但实际上 B 是骗钱机器。如果你成功上钩,奸商会编造各种理由阻止你退货。
假鲁大师:配置表经过修改,看似是配置 A,实际上是远不如 A 的配置 B
正版软件:谎称要加 x 元购买 “正版系统”,但实际上现在的电脑都预装正版系统,奸商会给你安装一个盗版 Windows。或者是说要加 x 元购买所谓 “杀毒软件”,现在 Windows 10 已内置 Windows Defender 防病毒软件,无需安装其他杀毒软件。
大礼包:表示会赠送你原装配件,毕竟 “羊毛出在羊身上”。
瞒天过海:趁你不注意给你换一台问题机器
以上是所有电脑城骗术中的一小部分,也是最常见的一部分。知乎上已经有大量的文章详细的介绍电脑城骗术的原理,并且有大批 “以身试法” 的 “烈士”。买电脑一定要选择京东自营、品牌官网和可信的淘宝卖家。不光买电脑,维修电脑的时候也非常容易被奸商欺骗。
对于高校学生,请务必警惕校园代理,这方面的信息同样也可以在网上找到,知乎上也有大量相关案例。
如果你去了贴吧,虽然里面大多数都是好心的老哥,但是也有不少水军,不要啥都信。比如 Windows 7 吊打 Windows 10 这种睿智言论。
总之,打死也不要去实体店,打死也不要选择校园代理。
如果你对售后要求比较严格,建议优先选择惠普、戴尔、联想、华硕、宏碁之类的一线品牌,他们通常都拥有完整的售后体系。某些品牌的售后稍微复杂一些,比如微软。(售后基本靠快递,好在微软一般都是以换代修,体验很好。而且 Surface 的品控较前几年已经有了极大地改善。不过希望大家不要钻空子,毕竟苹果就因为部分别有用心的人多次更改售后服务条款,确实减少了骗保现象,但对于消费者显然不是什么好事。如果你想了解的话,不妨去搜索所谓的 “官换机” 是怎么来的)
在看这篇文章之前,请您先明确自己的需求,你是要购买轻薄本还是游戏本,然后再开始阅读这篇文章。如果你要经常出差、移动你的电脑,或者你是个妹子,建议购买轻薄本,轻薄本的性能不会很高,但足以应付日常使用。如果你是游戏玩家,需要移动电脑,可以购买游戏本,它们的性能相对较高,但很重。至于工作站嘛,本文暂不探讨。
开头还是先祭出这张图
这张图尽管已经传了很多年了,但依旧适用于如今的笔记本市场,多年以后,笔记本电脑的市场结构、定价策略依旧没有大的变化,因此我把它再次放在这里。
CPU(中央处理器)
第八代英特尔 Core 处理器的产品标志
那么如何选择一款适合绘画使用的电脑呢?CPU很重要!CPU 现在主要有两家,英特尔(Intel)和 AMD。此外,2017 年年末开始出现了基于 ARM 架构的 Qualcomm Snapdragon 处理器的 Windows 电脑,一般来讲,鉴于基于高通骁龙处理器的笔电尚未普及,所以我们暂不讨论。AMD 移动处理器只能买 Ryzen APU 家族,老的 A 系列、E 系列、FX 系列处理器就是骗钱货色。
英特尔前段时间发布了全新第九代移动标压处理器,相较于 8 代 CPU 的大幅提升,45W 移动标压 i5、i7 回归了挤牙膏的策略,仅仅提升了频率,部分型号增大了三级缓存,没有本质提升。i9 挤了一大坨牙膏,增加了两个物理核心,到底有多烫我就不知道了。反正某些做出来单热管压 i9 这种事情的厂商仍然在单热管压 i9。对于标压移动 i7 和 i5 来说,提升幅度实在有限,预算不足的消费者可以考虑搭载老一代 CPU 的笔记本电脑。
Intel 处理器大致可以按照系列、架构、TDP 等多个方面来加以分类:
系列
骗钱 Celeron(赛扬)、Pentium(奔腾);
低端 Core(酷睿)i3,中端 Core i5;高端 Core i7。
旗舰定位的 Core i9 只在搭载了第 8 / 9 代 Intel Core 处理器的笔记本上出现。
低端的奔腾和赛扬千!万!别!碰!属于骗钱产品,另一个 Atom(凌动)也是骗钱的。
下面讲一下如何选 CPU:
对于轻薄本,无脑上 i7 是一种人傻钱多的行为,如 i5-8250U 和 i7-8550U,都是 15W 低压移动处理器,都是 4 核心,8 线程设计,唯一的区别就是 i7-8550U 的基准频率(1.8 GHz)比 i5-8250U 的(1.6 GHz)高了 200 MHz,睿频则从 i5-8250U 的 3.4 GHz 提高到了 4 GHz,以及睿频的时间大概会长一点。其他的地方都没什么区别,实际的性能差距撑死也不会高于 10%,那么这时无脑上 i7 就是在乱花钱了。
对于游戏本,上 i7 是完全可以的。对于 45W 移动标压 CPU,i7-9750H 比 i5-9300H 多了两个核心,四个线程。因此 i7-9750H 可以拥有比 i5-9300H 好得多的性能,对于 i9-9980HK,emmm,你开心就好。
需要注意的是,Celeron < Pentium < Core i3 < Core i5 < Core i7 < Core i9 这个 “规律” 或者说是 “常识” 需要特定的先决条件才能生效,那就是必须是同代产品(六代、七代、八代),相同定位(移动低压、移动标压、桌面)。
举几个例子,如果是 i5-9400 和 i7-9700K,都属于九代产品,都属于桌面级 CPU,那么 i7-9700K 吊打 i5-9400 就是成立的。
如果是非同代产品,情况就会变得不同。比如 i5-7400 和 i3-8350K,一个是七代的,一个是八代的,由于八代处理器增加了两个物理核心,实现了较大的性能提升,导致七代产品完全沦为骗钱产品。因此,i3-8350K 吊打 i5-7400。
如果是非同定位产品,情况又会变得不一样,比如 i5-8300H 和 i7-8550U,虽然都是八代处理器,但是 i5-8300H 是 45W 标准电压移动处理器,而 i7-8550U 则是 15W 低电压移动处理器,这时 i5-8300H 就可以吊打 i7-8550U。
架构
目前市场上能见到的主要是第 8 / 9 代 Coffee Lake,第 8 代 Whiskey Lake 和已经被归纳进骗钱产品的第 7 / 6 代 Kaby Lake / Skylake。
在购买新电脑的时候,最好选择最新的架构,如果手头钱紧,可以购买老一代的架构,不过前提是英特尔又在挤牙膏了。比如 Coffee Lake 咖啡湖和 Whiskey Lake 威士忌湖这种,Whiskey Lake 架构的 CPU 是目前 8 代低压 U 的增强版,新款 i5-8265U 和 i7-8565U 相较于 Coffee Lake 架构的老款 8 代低压处理器仅仅提升了最大睿频频率,比 6 代到 7 代的提升还没有诚意。这种情况日常使用基本可以无视,因此个人认为,对于移动处理器,8 代 Coffee Lake 咖啡湖处理器更适合预算较紧的用户购买。
对于 7 / 6 代处理器,不推荐购买,8 代处理器在多核性能上有高达 30% 的提升,跑分上一颗低压 i7 可以跑出接近 7 代标压 i5 的水平。第 9 代虽然没有什么诚意,但好歹也是有一丁点提升的。推荐大家尽量购买新平台、新架构的产品,它们通常有更好的功耗比、更长的续航、更强大的性能。
TDP(热设计功耗)
移动版本的处理器 TDP 分为 5W 超低电压、15W 低电压和 45W 标准电压,还有一些 28W 的特殊型号。同代性能对比基本上是 45W > 28W > 15W > 5W。
5W 的就是原有的 Core m 系列改个名字罢了,只要名字里有 Y,比如说 i7-7Y75 和 i5-7Y54,那不用看了,绝对是 TDP 5W 的超低电压 CPU,一般来讲超轻薄笔记本电脑很有可能用这个,比如苹果 MacBook,Dell XPS 13 9365 等产品。
15W 的产品用的比较多,我们熟悉的轻薄本大多数都是用的这种 CPU,比较常见的 Intel Core i5-8265U 和 Core i7-8565U 都属于 15W 的低电压 CPU,主流的轻薄本基本上都是这种 CPU,因为使用这种 CPU 的电脑实在太多,就不一一列举。
28W 的产品基本上卖给苹果的比较多,用在自家 13 英寸 Touch Bar MacBook Pro 产品线上(无 Touch Bar 机型还是 2017 款的,搭载 15W 7 代低压 CPU),Windows 阵营中使用 28W CPU 的电脑普遍非常少,VAIO(现在已经不归索法了)好像有几款。这部分产品相较于普通的 15W CPU 主要是提升了频率、配上了强劲的核显,这类 CPU 所配备的核显性能已经和低端独显的性能相当甚至更强。英特尔自家生产的 NUC 迷你电脑也经常使用 28W 低电压处理器。代表型号有 i5-8259U 和 i7-8559U。
45W 是标准电压的 CPU,一般用在游戏本、传统高性能笔记本和部分移动工作站上的比较多。特点无非也就是发热量大和费电,优点就是性能高,性能跟 15W 的 CPU 相比,可不是提升了一点点。代表型号有 i5-9300H 和 i7-9750H,这类 CPU 由于发热量偏大的缘故,一般都需要强劲的散热系统来“降妖”,如果笔记本电脑散热性能不足,还在使用这种 CPU 的话,后果嘛,参考 15 英寸 MacBook Pro 以及隔壁的 XPS 15,高负载时发热量感人。
后缀
英特尔 CPU 的后缀十分繁琐,让人摸不着头脑,下面简单说一下后缀的含义,因为我们在讨论笔记本电脑,所以我们只说笔记本上能见到的,部分后缀由于现在也见不到了,所以我们也不讨论。
M 表示移动版,但现在已经不常见了
U 表示低电压版,比较常见
Y 表示超低电压版,比较常见
HQ 移动四核处理器,在 8 / 9 代处理器上已经没了
HK 表示可超频的移动 CPU(八代酷睿的移动可超频版本归到 Core i9 系列)
H 八代标压 Core 的新后缀,与 HQ 意思差不多
远古后缀主要有 M (标压双核) MQ (标压四核) 和 MX (标压四核能超频)
10 代 Ice Lake 架构
10 代低电压 CPU 的后缀变得更加奇怪了起来。
14nm 牙膏工艺的 Comet Lake 架构 CPU 采用了相对容易看懂的 5 位数命名规则,也就是跟以往一样的 ix-10xxx (后缀) 的命名规则,如 i7-10700K 和 i5-10210U。
但是新的 10nm 工艺的 CPU 命名规则有了新的变化:
10nm Ice Lake 架构移动 Intel Core 处理器规格
首先是取消了 “U” 和 “Y” 的后缀,无法依靠字母来区分 TDP
然后增加了 “G𝑥” 后缀,用以表示核显的性能,𝑥 值越大,性能越强
也就是说,10 代低电压 10nm CPU 的命名方式变成了这幅鬼样子:
ix-10xxGx
规则如下:
第一个 “x” 表示产品定位,i3 i5 i7 大家都清除
“10” 后面的两位数表示性能,越大性能越强,如果第三个 “x” 是 “0” 则代表这颗 CPU 是 TDP 9W 的超低电压 CPU。
G 后面的 “x” 表示核显性能,数字越大性能越强,7 对应的就是 64EU 的核显,4 就是 48EU,1 就是 32EU。
至于如何区分 14nm 和 10nm CPU,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名字里面有没有 “G”,带 “G” 的就是 10nm CPU,五位数的就是祖传 14nm CPU。至于那个 28W 的 CPU 就不要想了,大概率是给某加州库比蒂诺飞碟厂定制的,反正这家公司比较有钱,一切都好说。
这 11 款 CPU 的发布意味着吊了人们好久的胃口的 Sunny Cove 架构终于出山,Sunny Cove 是全新的架构,要知道 Skylake (第 6 代 Intel CPU 的架构,后续的 Kaby Lake、Coffee Lake 均是 Skylake 的魔改版) 是 2014 年末公布的,打磨了折磨多年,相信 Sunny Cove 架构的表现不会差到哪里去。
另外 10nm CPU 顺便带来的 LPDDR4 3733MHz RAM 的支持;核显性能大幅提升,带有 64EU 核显的后缀为 G7 的 CPU 图形性能相较于以往的 UHD 630 翻倍,和 MX150 差不多。
综合来看选择 CPU 主要看以下几点
系列:在相同代数,相同功耗的情况下, i7 > i5 > i3 > 奔腾 > 赛扬是绝对的。
代数:在相同系列、相同功耗的情况下,8 代 Whiskey-Lake / Coffee Lake > 7 代 Kaby-Lake > 6 代 Skylake
SKU(后三位数字):是一个编号,没那么多意义,如果非要说一个的话,那就是它通常表示性能级别,在相同代数、相同功耗的情况下,这个值越大越好,比如 i7-9850H > i7-9750H > i5-9300H
后缀:在相同代数、相同系列的情况下,HK > HQ > U > Y
讲了这么多,让我们拿起一款 CPU 来看看
i9-9980HK
i9:表示它是英特尔的高端产品
9:表示它是 9 代 Coffee-Lake 架构
980:表示它是 8 代 i9 处理器的高端型号(其实目前的移动 Core i9 只有这一个型号)
HK 表示它是可以超频的移动级别 CPU,由于是 9 代 Core i9,所以是 8 核 16 线程的。
连起来就是: i9-9980HK 是英特尔第 9 代酷睿 i9 系列的标准电压高端移动能超频的型号。
至于 AMD,现在 Ryzen APU 处理器主要集中在轻薄本上,型号有 R5-3500U 和 R7-3700U。看名字就知道对标的是隔壁牙膏厂的 i5-8265U 和 i7-8565U。性能方面 Ryzen APU 的性能与对手差不多,而且搭载 Ryzen APU 的电脑普遍比搭载英特尔 CPU 的便宜 500 - 1000 元左右。非常适合对于预算比较敏感的消费者购买。但是选购 Ryzen APU 处理器的电脑时一定要咨询客服是否是双通道内存, Ryzen 架构处理器的性能与内存存在一定关联,双通道内存可以获得更好的性能,还需要在网上查找相关资料看一下电脑的性能调教如何,调较保守的机器无法释放 Ryzen APU 的性能。
总结
对于轻薄本,8 代 i5 足够,没必要加钱换 i7 以获得 5-10% 的性能提升。
对于游戏本,还是能买 9 代就买 9 代,i5-9300H 可以满足大部分游戏需求,对于需要使用专业软件或者对 CPU 性能有更高要求的人建议购买 i7-9750H。如果实在是对预算比较敏感那你买 8 代标压也不是不行,毕竟差距比较小。7 代就不要看了。
对于土豪,您随便,爱买啥买啥,花重金买个移动版 Xeon 或者电老虎 i9-9980HK,然后拿回家挂着梯子来看油管也可以,毕竟: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难买爷高兴,千金散尽还复来,爷想怎么用就怎么用。”
GPU(显卡)
图片来自 NVIDIA,图中产品为让男人爱上厨房的智能煤气灶(RTX2080Ti 公版)
除了 CPU 以外,电脑上的另一个重要组件就是 GPU。现在的显卡无非分为两种,核芯显卡和独立显卡,核芯显卡基本上所有的电脑都有,独立显卡只在部分电脑上出现。我们首先来讲解独立显卡。
独立显卡有两个厂商,NVIDIA 和 AMD。话说 AMD 也真是尴尬啊,CPU 不敌 Intel,GPU 也不敌 NVIDIA,绝对的“千年老二。”看看 AMD 能否借助 Ryzen 和 Vega 翻身吧。由于 AMD 移动 GPU 市场占有率也不高,所以我们还是以 NVIDIA GPU 为例来进行讲解。
NVIDIA GPU 跟 Intel CPU 一样,也都有前缀、名称、后缀的区别
前缀 GTX / GT
NVIDIA GeForce 显卡不少都带有前缀,其中 GTX 定位相对较高,GT 次之。现在的显卡基本上都带有 GTX 前缀,比如 GTX 1070、GTX 960 等,GT 前缀的产品定位低于 GTX,早些年的有 GT650M 和 GT750M,近几年比较少了。还有些产品是没有前缀的,比如面向轻薄本的入门级独显 MX250,都直接叫 GeForce MX250,在前面加上 GT / GTX 就是奸商的伎俩了。
此外还有最近推出的 GTX16XX 系列显卡,同样基于图灵架构。但是阉割了光追单元,性能也有一定程度的下降,性能应该略低于 RTX2060。如果你对光线追踪没兴趣,GTX1660Ti 将会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性价比更高,性能也差不多,可以观望一下。还有消息称 NVIDIA 也会推出 GTX1650 显卡,相当于 GTX1050 的直接换代产品。
前缀 RTX
在全新的基于 “Turing” (图灵) 架构的 20 系显卡中,NVIDIA 引入了专用的硬件级别光线追踪 (Ray-Tracing) 单元,因此名字也索性改叫 “RTX” 。如果想要了解光线追踪技术,知乎上已经有很多篇文章讲解光追技术的技术原理和细节了。全新的 20 系显卡也就叫 “RTX20?0”,目前共包含 RTX2080Ti、RTX2080、RTX2070 和新一代 “甜品卡” RTX2060。(甜品卡指性能相对玩家来说够用,价格不那么离谱的显卡)
移动版 20 系显卡在流处理器规格方面与桌面显卡保持一致,但在频率方面有明显的下降。移动版 RTX2060 显卡性能提升幅度最大,RTX2060 (80W) 比 GTX1060 强 35% 左右,略逊于 GTX1070;而 RTX2070 比 GTX1070 强 15% 左右,比 GTX1080 (210W) 要弱,有挤牙膏的嫌疑。(来自笔吧评测室)
至于新的 GTX1660Ti 显卡,也就是 RTX2060 的阉割版本,(相较于 RTX2060 阉割了 RT Core,但是拥有接近的技术规格) 拥有和 RTX2060 极其接近的性能,在 80W 功耗下性能约为 RTX2060 的 95%,换句话说就是 GTX1660Ti 很香。(来自笔吧评测室)
至于 GTX1650,众所周知的坑货,外媒普遍认为 GTX1650 在任何方面都赶不上隔壁 RX570,而且还比 RX570 贵。
因此请大家根据自己的情况来购买笔记本电脑,对于一些前段时间买了 GTX1070 显卡的同学,差距不大。最主要的原因就是 RTX2060 功耗过于保守,无法发挥出真实性能,如果日后由厂商放开 RTX2060 的功耗,性能无疑会得到肉眼可见的增强。
另外最近 NVIDIA 为了对抗 AMD Navi 架构显卡推出了 RTX20 系列的加强版,名字叫做 RTX 20XX SUPER。SUPER 系列显卡有三款,分别是 RTX2080 Super、2070 Super 和 2060 Super。SUPER 系列把一些之前砍掉的流处理器带了回来,因此实现了性能上的全面升级。性能更强,价格也更贵。至于有没有移动版,我也不知道。
Ray-Tracing 光线追踪技术示意图
名称
比如 RTX2080 这里的 20 表示它是 20 系的显卡,是目前最新的消费级显卡,基于 Turing 架构打造,以此类推,GTX1070 就是基于 Pascal 架构打造的 10 系显卡,再往前的 GTX960M 就是基于 Maxwell 架构打造的 9 系显卡。
20 后面的 60 / 70 / 80 表示定位,RTX2080 就是 20 系显卡的高端产品,性能较强,当然售价也相对高昂。往后的 RTX1070 / RTX2060 定位就越来越低,如 RTX2060 属于 “甜品级” 显卡.
后缀 M
M 表示移动版显卡,但从 10 系显卡开始,桌面版 GPU 和移动版 GPU 在规格上已经没有区别,只是频率低了一些,因此 NVIDIA 直接砍掉了 M 后缀,虽然没有 M 后缀了,但这不等于它拥有于桌面级显卡相同的性能。
后缀 Ti
Ti 表示加强版,比如在入门级游戏本上常见的 GeForce GTX 1050Ti,这里的 Ti 就是加强版,性能比没有 Ti 的有 10-20% 左右的提升,但永远不可能高于高端产品的性能,比如 GTX 1050 < GTX 1050Ti < GTX 1060 < GTX1070。
后缀 MAX-Q
MAX-Q Design 是一种由 NVIDIA 提供的解决方案,目的是让 OEM 厂商能够将高性能 GPU 塞进轻薄本的身躯里面,使用 NVIDIA MAX-Q Design 可以将游戏本的厚度缩减到 2cm 左右,代价就是性能的降低,MAX-Q 版本的性能只有普通版本的 70-80%。
总结
在相同代数的情况下,相同前缀、后缀的情况下,名字中的倒数第二个数字越大,性能就越强。
在前缀、后缀、名字中的倒数第二个数字相同时,代数越新,性能越强
带 Ti 的性能强于不带后缀的,带 MAX-Q 的性能低于不带后缀的。
有 GTX / GT 前缀的性能强于无前缀的
另一个是显存,显存主要存储着纹理数据和几何数据。显卡的显存现在主要分为 GDDR5 和 HBM2。至于 GDDR5X,它是 GDDR5 的改进款,把接口从 32-bit 翻倍到 64-bit,这样它的传输速率就可以比 GDDR5 快一倍,速度已经接近 Radeon RX Vega 系列所采用的 HBM2 显存,但只见于台式机显卡中。在 RTX20 系列显卡中,老黄使用了新型 GDDR6 显存,相较于 GDDR5 带宽提升了 40%。
至于显存容量,更大的显存可以让你在玩游戏的时候开启更炫目的特效,对画面流畅度有一定的帮助。因此对游戏质量要求苛刻的朋友们可以考虑选购配有大显存的电脑 (尽管现在甜品卡的显存大小对于大部分游戏来说完全足够)。大显存对部分人士也有帮助,比如 4K 视频的编辑和特效的制作。
奇奇怪怪的东西
如果你想购买轻薄本,你一定会注意到某些厂商宣传自己搭载了 “NVIDIA 高性能独立显卡”。现在的独显轻薄本大部分搭载了 NVIDIA GeForce MX250 (是的,没有 RTX/GTX/GT) 显卡,这种独显我们叫做入门级独显。性能介于核显和入门 GTX/RTX 独显之间,相较于核显有一定提升。比如玩游戏的时候帧率一定会更高,画面肯定会更流畅,对于有轻度游戏需求的想要购买轻薄本的人,购买搭载 MX150 独显的轻薄本是可以的。 但是一定要记住 MX250 这种卡比自带的核显强不了多少,不要指望吃鸡什么的。
如果你只是上个网,追个剧,聊聊天,打打字。多余的独显根本没有必要。这颗独显不但会增加电脑的发热量,还会影响电脑的续航。这时我们更推荐核显轻薄本,续航更长,发热量更低。对于定位更低的 MX130 和 MX110,那完全就是厂家为了清库存干的事情,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 “拔掉独显以提升性能”,不推荐购买。
下面我们开始讲解核芯显卡
图片来自 Intel,图为英特尔 Iris Pro 的产品标志
那么如何选择一款适合绘画使用的电脑呢?核芯显卡很重要!核芯显卡通常集成在 Intel CPU 中,Intel GPU 有四个名称:
HD Graphics、Iris、Iris Plus 和 Iris Pro
性能从低到高递增。但是核芯显卡并不绝对比独显差劲,比如 Intel Iris Plus 650 能够达到 NVIDIA GeForce GT650M 的水准,而某些辣鸡独显的性能甚至不如核显,就比如某些厂商为了清库存而强行塞进去的 MX110 显卡。
HD/UHD Graphics 是最常见的集成在笔记本处理器和台式机处理器中的型号,比如 UHD 620、 UHD 630。
Iris / Iris Plus 是高端型号,能够秒杀不少入门独显和老显卡,比如上文中提到的 Iris Plus 650。这个类型的貌似卖给苹果和微软比较多,比如带把的 MBP 用的 i5-8279U / i7-8569U 集成的是 Iris Plus 655。无 Touch Bar 版本 MBP 和微软 Surface Laptop 1 代用的 i5-7360U / i7-7660U 用的是 Iris Plus 640。
Iris Pro 很少见,曾经放进过自家的 NUC 骷髅峡谷电脑里面,比如 Iris Pro 580。
英特尔原先都是以四个数字来为自家的 GPU 命名,比如说上文中提到的 Iris Graphics 6100,但是从 Skylake 开始,英特尔把名字改为了三位数。比如说 HD 515、520、530 之类的。跟 NVIDIA 类似,代数相同的情况下,倒数第二位数字越大,性能越强。在名字中的倒数第二个数字相同时,代数越新,性能越强。
英特尔计划在 2020 年发布自研独立显卡,到时候显卡市场会出现怎样的一番景色,请各位拭目以待。
总结
如果只有上网看美剧听歌的需求,玩一些对性能要求极低的游戏,或者非常在意续航,核显满足你。
如果玩对性能要求稍高一丢丢的游戏,入门独显满足你
如果要玩一些 3A 大作,优先推荐 RTX2060,钱少可以买 GTX1660,但代价就是你需要将画质调低一些,帧率也会降低。
如果你想在笔记本上全特效吃鸡,还没钱的话,送你一句话:
In Your Wildest Dreams
RAM(内存)
图片来自 Amazon,图中产品为金士顿 HyperX Predator DDR4 2400 MHz
容量
现在主流市场比较常见的容量为 8GB,高端一些的有 16GB 和 32GB 甚至是 64GB。通常来说,4GB 如果你没什么追求,就是看个视频、看个直播、上上网、打个字那也够用,但是考虑到 Windows 10 64-bit 正常运行就要占用 2GB 以上的内存,剩下的内存开个 Chrome,MS Word 估计也没多少了。因此 4GB 现阶段虽说勉 (bu) 强 (tai) 够用,但我不建议购买 4GB RAM 的电脑,内存至少要有 8GB。
8GB 内存能干的事情就很多了,能同时运行的任务比 4GB 的会多很多。正常开个 Adobe 家族的成员也够用,还能多让你开个浏览器之类的东西。16GB、32GB 建议重度游戏玩家、对专业软件有需求的人购买,如果你想流畅吃鸡,大内存是必须的。或者说如果你的电脑扩展性很差劲,内存硬盘统统焊在主板上(@Apple @Microsoft),花些钱,多加点内存对你以后也有一定的帮助。
但是由于现在的操作系统、应用程序对于 RAM 大小的要求越来越高。可能过几年,8GB RAM 够用也将成为过去式,因此对于不差钱的用户,我建议升级至 16GB 内存。
种类
现在最常见的就是 DDR4 和 DDR3,它们又可以分出来 DDR4、LPDDR4、DDR3、LPDDR3 等,带 LP 的是低电压的内存,很多轻薄本会用它。主要注意的是 DDR3 和 LPDDR3 有不少区别,不要把他们混为一谈。LPDDR4 目前只有还没上市的 Intel Ice Lake 架构处理器支持,标准电压内存和低电压内存的差距不会像 CPU 上那么明显,日常不用太在意,LPDDR3 和 DDR4 日常使用差距也没有大部分人想象的那么多。但如果需求比较多,对性能的要求比较高,还是建议购买标压 DDR4 内存的电脑。
频率
现在内存的频率无非 2133 MHz、2400 MHz、2666 MHz 这么几种,这也不需要太在意,但如果你是游戏玩家、专业软件用户请最好 DDR4 2400 / 2666 起步,再说现在 DDR3 1600 MHz、DDR3 1866 MHz 的内存已经绝迹了。无论你购买的是 LPDDR3 还是 DDR4 内存,通常都是 2133 MHz 起步的。
如果要自行升级内存的话,建议购买同品牌,同容量,同频率,同规格的内存,不合适的内存可能会导致电脑发生蓝屏等问题,降低系统稳定性。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你买了一条 2400 MHz 的内存,但是笔记本上原配的是一条 2133 MHz 的内存,那么这两条内存都会运行在 2133 MHz 上,建议各位在升级内存之前,提前检查一下自己电脑原配内存的频率、容量、品牌等信息,避免花冤枉钱。
通道
笔记本电脑上的内存分为单通道和双通道两种,部分高端台式机处理器甚至还支持四通道内存。一般来讲,许多轻薄本都是单通道内存,也就是 1 × 4GB 或者是 1 × 8GB,另一部分轻薄本和大部分游戏本是双通道内存,也就是 2 × 4GB 或者 2 × 8GB。双通道的内存性能通常高于单通道内存,也就是 2 × 4GB > 1 × 8GB,单通道的内存可能会造成性能瓶颈,建议有特殊需求的人士可以购买搭载有双通道内存的电脑或回家自行升级。对于 AMD APU 平台的笔记本电脑,购买前请务必确认是否是双通道内存,APU 的性能发挥与内存有一定关联。
总结
内存最低 8GB,4GB 的不要想
对于轻薄本,LPDDR3 和 DDR4 用起来差不多,不要纠结
如果是双通道内存的机器,会更好
硬盘
图片来自三星,图中产品为三星 970 Pro
硬盘是系统能否拥有流畅体验的关键,一块高性能的硬盘能够让你做事快人一步。无论如何请记住,在 2018 年,没有固态硬盘的电脑一律 PASS 掉!不要问我为什么,没有固态硬盘的电脑就是不能买!说什么也不能买!如果你有存储学习资料或者真・学习资料的需求可以购买固态 + 机械硬盘的电脑,但是必须要有固态硬盘!这样才能保证系统的流畅体验!
固态硬盘的种类
固态硬盘的种类分走 SATA 通道的传统固态硬盘和最近几年出现的采用 NVMe 协议走 PCIe 通道的固态硬盘。走 SATA 通道的硬盘可以是 M.2 接口,也可以是 SATA / mSATA 接口,速度在 500-600MB/s 左右,NVMe 固态硬盘是 M.2 接口,速度轻轻松松上 1000MB/s 以上,高端 NVMe 固态硬盘读取速度甚至能达到 2500-3700MB/s,写入速度也高达 1800-2500MB/s。一般来讲传统的 SATA 速率固态就能够满足大部分场景下的使用需求,比如说你们关心的快速开机,Word 秒开之类的。如果对性能要求较高,比如剪辑 4K 视频、大型游戏快速启动之类的需求,请选用 NVMe 固态硬盘。
固态硬盘的闪存颗粒
固态硬盘的闪存颗粒有 SLC / MLC / eMLC / TLC / eTLC / QLC 之分,寿命上最好的是 SLC,但在消费级市场是见不到的,所以最好的就是 MLC,其次是 TLC,以及最近新出的 QLC,关于它们的寿命也不用太纠结,因为估计也不会有人一天写入几百 GB 的文件,正常使用都可以用很多年的。另外现在体质好一些的 TLC 颗粒,已经可以干掉部分 MLC 了。所以部分担心 SSD 寿命渣的朋友们可以放心了。一般来讲,鉴于现在全球内存、闪存价格飞涨,所以个人认为,如果你有自行购买 SSD 的需求,在预算满足的情况下,尽量挑贵的买,肯定是比那些便宜的 SSD 好很多的。关于 SSD 颗粒也有所谓“原片”“黑片”“白片”之分,大家可以自行搜索。原片无疑体质最好,但价格也是三者最贵的。
现在固态硬盘的结构基本上是主控 + SLC 缓存颗粒 + MLC/TLC 存储颗粒。如果说 SLC 缓存颗粒容量不够大的话,在连续写入大量数据之后,速度会有明显的断崖式下降。不过这种情况一般大多数人也很难遇到。
另外,大部分国产品牌的 SSD 建议谨慎购买,别问我怎么知道的。
图片来自亚马逊,图中产品为日立 3.5 英寸机械硬盘
机械硬盘
如果你对你电脑固态硬盘的容量感到不爽,有加机械硬盘的需求,那就快去买一块吧。只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容量就可以了,机械硬盘并没有 SSD 固态硬盘那么多的种类。都是 SATA 3 接口,尺寸有 3.5 英寸 和 2.5 英寸两种,转速有7200RPM 和 5400RPM 两种,笔记本的基本上都是 2.5 英寸 5400RPM 的。不过需要留意一下,如今的轻薄本大都没有腾出空间来安装机械硬盘,所以请提前看拆机报告或咨询售后。如果说你在买电脑的时候,规格上就有一个“XXX GB 固态硬盘 + X TB 机械硬盘”的选项,多半是可以直接添加机械硬盘的。
另外 SMR 叠瓦式硬盘请酌情购买,原因自己上网查
总结
必须要带固态硬盘,否则分分钟让你崩溃
固态硬盘大小按需选择,但容量大的速度通常快于容量小的
机械硬盘看心情选就行,如果是存真 · 学习资料,用外置存储设备代替也不是不行
屏幕
图片来自苹果,图中机型为 13 英寸 MacBook Pro 和 MacBook Air
屏幕总是最容易被大家忽略的地方,也是厂家最喜欢偷工减料的地方,因为很多人买电脑只看配置,而忽视了屏幕,这才给这些厂商可乘之机。屏幕可是我们一直看着的的地方,所以对自己的眼睛好点吧,买块好屏幕,会有帮助的。
先跟大家明确几个概念:
IPS 面板
特点是亮度高、色彩讨喜、色域宽广、可视角度宽。它用手指滑动不会出现类似 TN 面板那样的水波纹,因此我们又管它们叫做“硬屏”。缺点是 IPS 面板比较容易漏光,显示黑色的时候没有 TN 面板深邃。
TN 面板
亮度很难达到 IPS 的水平、可视角度也没那么宽。这类屏幕不是很推荐,尤其是对色彩要求较高的人。不过也有些色域达到 94% NTSC 的 TN 面板,一般游戏本上会用一些。优点就是刷新率可以做的很高,很多刷新率高达 240Hz 的显示器都是 TN 屏。
VA 面板
从板绘的发展来看,最近几年新出现的面板技术,看上去跟 TN 面板一样,都是雾面屏,用手指按都有纹路,不过 VA 面板的那个叫梅花纹。但是 VA 面板的可视角度比 TN 面板高得多,虽然不及 IPS 面板,但也不错了,缺点是响应速度稍慢。
OLED 面板
OLED 面板不同于以上三者采用背光的形式。OLED 面板是由一颗颗微小的单元组成的,可以自发光,由于没有背光,因此 OLED 面板可以做的很轻薄。由于 OLED 基板采用塑胶制成,因此 OLED 面板还可以折叠,也就有了所谓 COP 封装和折叠屏。OLED 得益于其自发光的特性,因此可以实现理论上无限大的对比度、宽广的色域和极高的亮度。很多智能手机都已经用上了 OLED 屏幕。但是由于成本和寿命的问题,OLED 面板在笔记本电脑领域并不常见。比较常见的担忧就是 “半年烧出一个任务栏”。
色域
显示器能显示色彩的多少就是它所能覆盖的色域。常见的标准主要为 sRGB、Adobe RGB、DCI-P3 和 NTSC 等,还有些在影视行业常见的标准,比如 Rec.601、Rec.709、Rec.2020 等。本文将使用 sRGB + NTSC 作为参考标准。
色域分为色域覆盖和色域容积,色域覆盖就是指这块屏幕在某个色彩空间中能显示出的颜色,色域容积就是这块屏幕能显示出的所有颜色。假如说一台显示器可以显示 2000 万种颜色,某个色彩空间是 1600 万种颜色,但是显示器只能显示这个色彩空间中的 1570 万种颜色。这个 2000 万就是色域容积,1570 万就是色域覆盖。换算成百分比的话,色域容积就是 98%,而色域容积就是 125%。
可视角度
显示器可视角度指的是使用者能从不一样的方位清晰地看见荧幕上所有显示内容的角度,包括水平可视角度与垂直可视角度这两个标准。
首先 1366 × 768 的屏幕千!万!别!买!
这是因为目前市面上所有采用 1366 × 768 分辨率的电脑,不用看绝对是劣质 TN 面板,可视角度窄、色彩还原不够精准、亮度低、覆盖的色域也不够宽。联想的外号“渣想”就是因为联想在自家的多款产品中连续多年使用劣质 TN 屏而得来的外号。至于近年在各大论坛、贴吧常见的 “美帝良心想” 那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1080P 的屏幕看清楚再买。
这是因为 1080P 屏幕好坏都有,可能是好屏幕,也可能是垃圾屏幕,到这里就是一个分水岭。1080P IPS 100% Adobe RGB 和 1080P TN 60% sRGB 都有。
2K、4K 的屏幕随便买。
2K 以上分辨率只会在高端电脑上看见,比如苹果 MacBook / MacBook Air with Retina Display / MacBook Pro、戴尔 XPS15、微软 Surface Pro/Book、联想 ThinkPad X1 Carbon 等产品,这些产品的屏幕素质都比较高,算是免检产品了。
好屏幕的标准
色域:达到 90% sRGB 左右,60% sRGB 是普通屏,如果有修图之类的需求,欢迎氪金购买覆盖 Adobe RGB 和 DCI-P3 的笔记本。
面板类型:IPS 是必须的,这样可以带给你不错的视觉体验。
亮度:300 nit (cd/㎡) 或更高
分辨率:最低 1080P
满足这几点的屏幕基本上就是好屏幕了,也就可以放心使用了。游戏本的话可以考虑一些搭载 120、144 Hz 高刷新率屏幕的电脑,玩 FPS 游戏 会有些帮助,还可以考虑配备 NVIDIA G-Sync 技术的游戏本。如果商品描述上没写,可以咨询店铺的客服,或者自行前往品牌官网查询,也可以借助互联网的力量问问大家。
总结
1366 × 768 分辨率的都是辣鸡
如果有 Ps、剪片子或者 “养眼” 之类的要求,请购买 90% sRGB / 72% NTSC 色域的屏幕
对于屏幕素质要求极高的,请购买 2K/4K 屏幕
对于从事平面设计等涉及出版、影视的工作的人,强烈建议机器买到手后去淘宝租一个校色仪来校正屏幕的颜色,有些机器的色准实在是不肯恭维。
做工和外观
图片来自微软,图中机型为 13 英寸和 15 英寸的 Surface Book 2
做工和外观也是很容易被忽视的点,基本上:
做工和产品的售价成正比。做工好的产品,价格不会太便宜,而价格昂贵的产品,做工也不可能太差劲,比如说我们熟悉的苹果、微软等品牌的产品做工都不错,但众所周知,它们的价格也很美丽,动辄数万元的价格也不是人人都买得起的。
高性价比的电脑基本上就是把钱都省在做工、屏幕、键盘触控板、散热系统之类的地方了,高性价比的电脑经常会使用一块垃圾屏,键盘的手感也不会太好,触摸板也多半按不下去,外观肯定是大塑料,散热不能说鸡肋,但也不会太好。
而外观就是因人而异的事情了,有些人可能就喜欢 ThinkPad 的商务风外观,有人喜欢 MacBook 和 Surface 极简风格的外观,有些人喜欢游戏本粗犷风格的外观,看每个人的喜好和审美了,每个人的想法都不太一样。
总结
外观好不好看这东西看人,但是越便宜的机器,做工肯定就越一般
散热
图片来自 iFixit,被拆解机型为 13 英寸 MacBook Pro
那么如何选择一款适合绘画使用的电脑呢?散热系统的好坏可以间接影响到笔记本的寿命、性能和你的心情。
请记住:CPU 和 GPU 的性能越强,随之而来的发热量也就越大,也就需要更强劲的散热系统,风扇转的就会越快,声音就会更吵。当散热系统压不住 CPU 和 GPU 的时候,一般 CPU 和 GPU 就会降低频率来减少发热量。
散热系统主要就是热管和风扇,更粗、数量更多的热管和更大的风扇对电脑的散热有一定好处,如果你是游戏玩家,请选购一台散热好的电脑。大家可以自己去网上搜索 XX 电脑拆机图来研究一下。游戏本的散热系统通常是不错的,因为他们需要考虑游戏对电脑性能的压榨,所必须要设计强劲的散热系统来为电脑提供坚实的“后勤保障”。至于轻薄本,由于 CPU、GPU 本身发热量就不如游戏本,再加上估计也没几个人会用轻薄本打游戏,所以他们的散热系统通常不会太好。部分轻薄本直接阉割了风扇等部件,也就是我们说的无风扇笔记本,代表产品有苹果 MacBook,微软 New Surface Pro 等产品。就算没有阉割风扇,散热系统通常也是单热管或双热管设计辅以一个或两个风扇,这样的散热系统压制低压 CPU 也差不多够了。
当然有些厂商采用了疯狂的散热设计,比如上图的 13.3 英寸 MacBook Pro,采用单热管,双风扇的设计,用来压低压 CPU 没有问题,但是 15.4 英寸版本也采用了此种散热方案,实际情况就是高负载降频降成狗。
还有一些厂商内部热管设计诡异,要弯很多次,代表就是使用蓝天模具的机器。比如下图的未来人类 S6,你们自己看看就好,个人不做评论。
图片来自中关村在线,图中机型为未来人类 S6
这也就是那句“管长管粗管能弯”的由来。
总结
轻薄本散热就别纠结了,一般都能压住
游戏本有条件尽可能条散热好的,没人希望打游戏突然 CPU 降频降成狗
MacBook Pro 15、Dell XPS 15 等产品的散热看看就好
键盘和触控板
图片来自联想,图中机型为 ThinkPad X1 Yoga 2017
这是很容易被人忽略的一点,键盘和触摸板也是我们最常使用的输入设备,键盘的话就看各位的喜好了,比如说苹果的蝶式键盘,我觉得手感很一般,但有些人会说这是我用过的最好的键盘。(听说亲妈也要放弃蝶式键盘了?)ThinkPad 的键盘我觉得很不错,但可能有些人偏偏就不喜欢,键盘的好与坏是很主观的,就像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心中也都有适合自己的那块键盘。如果对于键盘手感的要求极其苛刻,那你还是乖乖外接机械键盘好了。
触控板的话,相信大多数人应该都是用的鼠标,但在特殊情况下,比如在床上趴着、空间不足的情况下,有没有一块好的触控板就显得很重要了。首先,如果这块触控板按不下去,不要买;如果面积太小,不要买。如果担心键盘和触控板的手感的话,可以先去实体店摸一摸,觉得舒服再去狗东 / 马云的杂货铺下单。个人觉得微软的触控板在 Windows PC 算是比较上乘的了,虽然比不上 MacBook 的 Force-Touch Trackpad,但也比大多数 OEM 的作品好不少。
总结
键盘手感同样也是看人的,对于挑剔的人,机械键盘等着你
触控板最好挑一块好的,否则忘带鼠标就尴尬了
游戏本,我觉得你也用不到触控板
I/O 和升级
图片来自 SocksNewsTimes,图中产品为 MacBook,MacBook Pro 和 MacBook Air
一款笔记本电脑的接口数量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这里主要讲解一下 USB-C 和雷电 3。
USB-C
图片来自 Phone Arena,图中产品为 Belkin USB 3.1 Gen 2 USB-C 线缆
USB-C 是一种新式接口,它将充电、数据传输、视频输出等功能集为一身,是一种属于未来的接口。它能够比标准 USB-A 接口实现更多的功能,却同时将体积缩小了 60% 多。现在的新电脑不带 USB-C 接口都不好意思叫自己 “新电脑”。大多数新电脑也都配备了 USB-C 接口,甚至有些电脑只有 USB-C / Thunderbolt 3 接口。比如 2016 年更换模具的 MacBook Pro 和 2018 年更换模具的全新 Dell XPS 13 和 XPS 15 2-in-1。的但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厂商推出的电脑使用的并非完整的 USB-C 接口,它们可能只能传输视频和数据,甚至是只能传输数据,请大家注意区分。我建议大家现在购买电脑时尽量选择带有 USB-C 接口的电脑,虽然如今 USB-A 还是主流,但用不了几年 USB-C 设备普及率就会出现井喷式增长。如果说你的电脑没有 USB-C 接口,那到时候可能无法连接某些外设的尴尬情况。
这里点名微软,都 9021 年了还不给自家的 Surface Pro 和 Surface Laptop 换上 USB-C,祖传的 MiniDisplay Port 接口还留着,用来干什么?摆设吗?只有最便宜的 Surface Go 和昂贵的 Surface Book 2 / Surface Studio 2 带有 USB-C 接口。而且作为一款售价上万的设备:
SB2 的 USB-C 接口居然不支持 Thunderbolt 3,还是普通的 USB 3.1 Gen 2 协议!
Thunderbolt 3
图片来自苹果,图中机型为 13 英寸 MacBook Pro
看到左下角的两个窟窿了吗?那就是 Thunderbolt 3 接口
Thunderbolt 是英特尔和苹果联合开发的一种技术,它通过使用 PCIe 信道的方式实现了 40 Gbps 的超快传输速度,速度可达 USB 3.1 Gen 1 的 8 倍(5 Gbps),USB 3.1 Gen 2 的四倍(10 Gbps),USB 2.0 的 83 倍(480 Mbps)。原先的 Thunderbolt 和 Thunderbolt 2 都是采用 Mini DisplayPort 的接口形式,Thunderbolt 3 则改为了 USB-C 接口的样式。这也一同为它带来了 USB-C 接口的新特性。
Thunderbolt 技术的高带宽可以让你接驳 5K 显示器、高性能 RAID 设备甚至是外接一块高性能独立显卡(由于带宽限制,外接独显会损失独显 15-35% 的性能)。理论上只要硬盘速度够快,数秒就可以完成一部 4K HDR 电影的传输。如果你的预算在 8000 大洋以上,你需要开始考虑你是否需要 Thunderbolt 3 接口了,有的话当然是最好的。
此外,如果你需要接驳电视机、投影仪等设备,最好能带上 DisplayPort、HDMI 等接口。对网络要求较高的话,可以考虑一下 RJ45 以太网接口。如果要经常接触老设备,可以考虑把一部分老年接口也放在你的考虑范围内。
至于升级,如果你担心现在电脑的配置满足不了自己几年之后的需求,可以考虑购买那些可以自行更换内存、硬盘、网卡等部件的,以满足你日后的需求。通常现在的游戏本可以让你更换内存、硬盘、无线网卡,部分使用桌面级 CPU 的产品可以让你把 CPU 也换掉;轻薄本通常只能更换硬盘,有些产品的无法更换任何零件。
总结:
目前大部分电脑的 I/O 都可以满足大部分使用情况,不够的可以购买转换器
对于 MacBook / MacBook Pro、惠普 Spectre、XPS 13-9380、华为 MateBook 13 等只有 Thunderbolt 3 / USB-C 接口的产品,请自觉多准备 500 块,用来买转换器。
Mac 电脑
擦丝器
Mac 电脑算是笔记本界中最独特的存在,是唯一一家仅销售非 Windows 阵营电脑的品牌,就像是 iPhone 是在 Windows Phone 进入维护期之后唯一的主流非 Android 手机。
苹果的 MacBook 系列笔记本电脑产品线拥有优秀的工业设计,优秀的做工,高素质的屏幕,(老 MacBook Air 另说)可以在大部分情况下彻底取代鼠标的触控板,使得 MacBook 产品线一直是很多厂家 “致敬” 和 “模仿” 的对象。甚至有些品牌干脆照葫芦画瓢,直接自制了一台 “MacBook” 出来。
比如这个:
虽然长得很苹果,但是无法否认的是 MateBook 13 是一台不错的机器
当然这也不是故意贬低某些厂商,MacBook 的设计的确符合大多数人的审美,但我希望各大厂商能够有自己的设计,我并不希望看到满大街 “MacBook” 的画面。
如果想购买 Mac 电脑,请确保你满足以下几点,否则不要购买:
※ 我对苹果的 macOS 系统有极! 其! 强! 烈! 的需求
※ 我愿意承受转换平台所带来的任何学习成本
※ 我愿意忍受 macOS 上的各种阉割版软件
※ 我愿意为软件的不兼容付出代价
※ 我愿意戒! 掉! 游! 戏!
※ 我有很多钱,真的
一定要注意,如果你有哪个钱多的朋友想要买 Mac,一定要对他 / 她进行至少 20 分钟的思想教育,把所有的雷区都说一遍,如果他 / 她还是觉得 Mac 适合自己才能让他 / 她买。
听懂了吗?
好的,如果你满足以上所有的条件,恭喜你,你现在可以去购买 Mac 电脑了,由于 macOS 和 Windows 在生态环境、操作逻辑、定位上的许多不同,导致用户从任意一者转换到另一者都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但如果你是下列用户群中的一个,Mac 电脑应该会在你的选择范围内:
音、视频和图像工作者:macOS 上有丰富的专业级应用软件,比如 Adobe 全套,Avid Pro Tools, Cubase,DaVinci Resolve 以及苹果自家的 Pro Apps,甚至能把 Adobe 骗来支持它家的 Multi-Touch Bar。Mac 电脑对于特定的工作来说是较好的平台。(除了散热)另外做出版业和音乐制作的,抱歉,你没得选(请自行搜索 ColorSync 和 CoreAudio)。另外插播一条好消息:CDR 出 Mac 版了,请隔壁自动桌抓紧出 3DsMax for Mac。
工科远离 Mac 全家。
工科远离 Mac 全家。
工科远离 Mac 全家。
程序员:类 UNIX 系统对开发的友好程度应该不用说什么了。不过自从 Windows 引入了 Windows Shell 和 Linux Sub-system 以后,对于软件开发的支持也没有那么之前不堪了。
家长:如果你的孩子沉迷于游戏,无法自拔,那就快快给他购买一台 Mac 吧,凭借 macOS 对游戏极其差劲的支持和坑爹的散热系统,绝对能让你的孩子戒!掉!游!戏!就连对 Flash 的支持都很差劲呢!这下连小游戏也玩不成了,你的孩子只能学习!
Mac —— 实在是妈妈的好帮手
颜控:对电脑的颜值有极高的要求
Starbucks 专业户:你需要一台 MacBook 来彰显自己睾贵的身份
出差党:你需要 Apple 的神油优化来确保自己的电脑有较长续航,尽管说现在 Mac 续航好的优势已经不复存在了,但依旧比大部分 Windows 轻薄本要好。(LG:喵喵喵?)
软黑:微软是什么?不存在的?Windows 是什么鬼东西?
基本上也就这么多了,但仍有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别装 Windows
尽管 Mac 允许你安装 Windows,Apple 也提供了驱动程序,但不可否认的是,Mac 对 Windows 的支持仍然很烂。比如说安装 Windows 之后会导致发热量暴增,续航打折,风扇乱叫,尤其是 15 英寸的 MacBook Pro,那续航可能还赶不上游戏本。Apple 提供的 BootCamp 驱动也写得稀烂。换句话说,Apple 没有为 Windows 做任何优化,为 Windows 做优化对于 Apple 来说也没有义务和必要,因为它卖的电脑装的又不是 Windows。总之还是上文的话,除非你对 macOS 有极其强烈的需求,否则别买 Mac!只要你在工作中还需要大量长时间的使用 Windows,就不要买 Mac。
关于 MacBook Air
MacBook Air 更像是放大版的 12 英寸 MacBook,尽管后者已经被苹果砍掉了。它使用的是基于 Amber Lake 架构的第八代超低压 Core m 系列处理器,具体型号为 Core i5-8210Y。问题是 7 月 9 日苹果上架以后,现在 256GB 的 MacBook Pro 只要 11,499 元就可以买到了,对比之下 256GB 的 MacBook Air 价格为 10,399,只要加 1,100 元就可以买到更强的性能,Touch Bar 和更好的屏幕。因此新款 MacBook Air 只推荐给没有性能需求的人,例如文字编辑工作或者做个 PPT 什么的 (Office for Mac 比以前好了很多,但依旧很烂)。
至于最便宜的那款 MacBook Air,苹果终于良心发现把它给砍掉了。这款产品建议任何人都不要购买。智商检测产品,打死也不要买。如果钱少还想体验 macOS,我更推荐 Mac mini,性能管够,只需自备键鼠显示器即可,还支持自行升级内存。
你可能会想买 iPhone
由于苹果出色的多设备协作功能,以及 macOS 对 Android 不是很友好,你买了 Mac 后可能会想买 iPhone 和 iPad,这跟买完 iPhone 想买 iPad 是一个道理。Apple 开发了 Continuity,包含通用剪贴板、Handoff、智能热点、Apple Watch 解锁 Mac 等功能,这些功能无疑增加了用户的粘性,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习惯了苹果生态后难以离开的原因。
对于在国内学习 CS 专业的学生来说,暂时不推荐 MacBook Pro。由于国内的环境,除非有明确的 iOS/macOS 开发需求,否则不推荐。大多数国内老师讲课都是以 Windows 为主,不会考虑 GNU/XNU 用户的想法。但如果你是去国外,比如 US 和 CA,用 Mac 倒还是可以的,大多数国外高校都有考虑多系统兼容的问题,讲的东西也都会照顾 GNU/XNU 平台。
再次重申:工科远离 Mac 全家
总结:
无脑上 Mac 是一种欠思考的行为,想好了再买 Mac
说 Mac 好看的,Surface、HP Spectre、Dell XPS、Razer Blade 也不丑啊
开箱注意事项
开箱绝对是最开心的事情,但是开箱笔记本电脑、手机等产品的时候仍然有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例如检查包装、检查产品本人等。
如果你购买的是 Windows PC 的话,在机器到货之前准备好一个 U 盘,然后下载 “卡硬工具箱” 并把程序文件解压后放在 U 盘里。为什么不能用鲁大师是因为鲁大师有一个外号 “娱乐大师”,鲁大师的检测数据误差极大,没什么参考价值。
在开箱时最好当着快递员的面开箱,防止特殊情况的发生。
如果你收到的快递盒子有明显的形变、破损或者有被拆过的痕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伊拉克成色”,亲亲这边建议您直接拒收呢。另外京东自营不支持拒收,请您自行联系售后退换货。
打开快递盒子以后如果还有内包装的话,检查包装的封贴是否完好,塑料膜是否完好。如果封贴有破损,塑料膜被拆过,亲亲这边建议您直接拒收呢。
如果是 Apple 产品的话,找到盒子背面的序列号,进入 Apple 支持官网,向下滚动然后点按 “了解您的保障状态”,把序列号和验证码输进去确认产品是否为未激活状态,如果不是的话,亲亲这边建议您直接拒收呢。最好对照一下机器底部激光蚀刻的序列号和包装盒上印的序列号是否一致,不是的话,亲亲这边建议您直接拒收呢。
然后打开包装,取出电脑,不要开机,不要插电源。检查有没有划痕、指纹、干掉的吐沫星子、灰尘。电脑机身是否有形变,屏幕是否完好。接口有没有使用痕迹。如果有的话,亲亲这边建议您直接拒收呢。对于京东自营购入的电脑,请拍摄照片取证,联系客服退换货。
现在你可以让快递员回去玩了。
现在使用电池,在不插电的情况下开机,新电脑电池里有没有电这谁也说不清楚。如果开不了机,那就接上电源等一会儿再开机。如果接上电源等了一会儿还是开不了机,那么再见,请联系客服退换货。
开机后如果看到了这个,那么大概率不是二手:
如果想让小娜闭嘴就点一下右下角的喇叭
如果你看到了桌面,那么请联系客服退换货。我曾经有一个朋友,购买了一台 MacBook Pro 以后开机居然是 Windows?Excuse Me?WTF?
现在根据屏幕指示设定好语言和区域,然后
跳过联网步骤!
跳过联网步骤!
跳过联网步骤!
因为联网会自动激活 Windows、Office 或 Apple 设备。Windows 或 Office 其中任意一个激活后就不能享受 7 天无理由退换货服务了, Apple 设备为什么不能激活大家都清楚。创建好电脑账户然后在调整一系列选项以后你就会看到桌面。
以下步骤适用于 Windows PC:
然后插上 U 盘,运行卡硬工具箱,如果 Windows 提醒你无法访问 SmartScreen 或 Windows 防火墙之类的,一定要点 “允许”。
卡硬工具箱在运行时 Windows Defender 会报毒,所以可以临时关掉 Windows Defender。
打开以后运行屏幕坏点检测工具,看看有没有坏点,有的话就退换货。
然后运行硬盘工具里面的 “diskinfo”,检查通电时间和通电次数。通电时间 < 24h,通电次数 < 150 次就算正常,如果大于这个值就有可能是二手机器。
下面点击 “综合检测”,然后点 “AIDA64”,定位到 “计算机” - “电源管理”,检查电池的损耗程度,一般新电脑的损耗程度在 5% 以内,大于这个值就有可能是二手
确认所有数据基本正常以后就可以正常联网激活 Windows 登录微软账户使用了。你还可以使用 AIDA64 + Furmark 的组合来玩一玩 “双烤”。
以下步骤适用于 Mac:
进入桌面后点按右上角的 “” 苹果菜单,选择 “关于本机”,确认系统显示的序列号、机器底部激光蚀刻的序列号和包装盒上引的序列号是否一致,不是的话赶紧退货。
然后点按 “系统信息”,定位到 “硬件” - “电源”,在 “电池信息” 部分有 “循环计数”。这个数值在 10 以内都算正常,一般都在 0-3 左右,大于 10 就有可能是二手机器。
联网登录 Apple ID 之后 Apple 会在数小时至数天之内更新产品的激活信息并开始计算保修期,AppleCare+ 延保可以在激活之日起的 60 天内购买。如果过了很久都不激活那么这时就需要你手动提交购买凭证,如发票或截图。
使用习惯
至于怎么用电脑,电脑再怎么样也是工具,而不是孩子。你不需要像祖宗一样供着,但是仍然有需要避免的高风险操作。比如在电脑附近放食物或液体,把电脑放在易跌落的高处,把电脑放在未满 6 岁的儿童附近都有极高的危险性。
另外对于屏幕漏光、风扇乱叫这种情况都属于不可避免的事情。只要不是影响使用的漏光现象或风扇发出杂音、爆音都是正常的。
至于软件方面,我们还是想告诉大家国产软件还是能不用就不用,本来 Windows 的生态就赶不上隔壁的 macOS,再加上国内 Windows 生态可以用 “军阀混战” 来形容,因此我们不推荐使用任何不必要的国产软件。
现在的电脑已经没有必要安装诸如 XX 管家、XX 卫士、XX 毒霸等软件了,Windows 10 已经内置杀毒软件,如果有清理垃圾一类的需求可以通过使用 CCleaner 解决。这些所谓的 “杀软” 到底在干什么大家心里应该都有数。
浏览器建议大家使用 Chrome、Firefox 等浏览器。
视频播放器方面有免费的 PotPlayer,不过最近改版的 QQ 影音好像不错?
压缩软件方面有免费的 7-zip 和 Bandizip。
驱动方面,如果因为 Windows 自动更新或其他不可描述的原因造成驱动异常,或者由于某种原因重新安装了 Windows,请务必前往笔记本电脑厂商官网下载驱动!
因为驱动精灵、驱动人生、 360 驱动大师等软件有比较高的几率下载到不匹配的驱动。另外 “联想驱动管理” 等所谓 “厂商定制版” 驱动管理器也是 XX 精灵 XX 人生的魔改版,而且最关键的是还卸不掉。
如果需要重装驱动,请自行前往品牌官网下载,不要嫌麻烦,因为这样才能保证不出差错。对于 GPU 的驱动直接到 Intel、AMD 和 NVIDIA 的官网下载就可以了。一些诸如 Intel RST、Intel ME 等驱动最好到 Intel 官网下载最新版。原因是品牌官网针对这些设备提供的驱动程序一般都不是最新版。另外有些品牌的 NVMe 固态也是需要驱动程序的。
Windows 10 的更新方面,最新的 1903 版本已经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调整。系统更新不再强制,可以根据需求进行调整。但是我不推荐不安装更新,这样会使电脑暴露在危险之中。2017 年的 WannaCry 勒索病毒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早在两个月前微软就推送了相关更新,然而有一部分人就是不安装,最后中了毒也不知道该怨谁。
故障
画画的时候,电脑出现问题时,请善用搜索引擎等渠道获得导致问题的原因,然后分析原因,确定是硬件问题还是软件问题,然后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案。比如花屏可能是显卡问题,可能是驱动问题,可能是显示器面板问题,还有可能是排线问题。另外如果蓝屏了,第一件事情不是送修,而是记下电脑显示的蓝屏代码(就是 0x000000?? 这一串文字),然后上网搜索,因为遇到问题的不可能是你一个人,然后再判断是硬件问题还是软件问题。
硬件问题
如果您的电脑在保修期以内由于某种不可描述的原因出现了任何硬件问题,我们建议您尽早送到售后服务中心,请勿送到附近的电脑城。(保修期还没过,又不用花钱)如果您的电脑是从亲戚处购买的,也尽量不要麻烦他们,送至售后服务中心就可以了。某些品牌的维修服务需要事先预约(苹果),建议您合理规划时间。维修前记得携带购买凭证(发票、小票等单据),某些品牌可能会要求您提供原始包装盒。
如果您的电脑已经过了保修期或者是人为损坏,除了选择官方有偿维修以外,您还可以选择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和找人修,如果选择第三方服务,我建议各位在维修前记录电脑的硬件信息,拔掉硬盘,谨防无良奸商偷换硬件或偷窥隐私。可能有一小部分人认为人为损坏属于产品问题,算在维修范围。这里打一个不形象的比方:你吃了两斤冰淇淋导致了腹泻,回去找超市要求赔偿。人为损坏是你自己不正确的使用电脑导致的问题,这不属于质量问题,也不在 “三包” 条款中。
有一些硬件问题是可以自己解决的,比如硬盘故障,直接更换硬盘就可以。屏幕故障的话动手能力强的人也可以尝试自己换屏。
软件问题
研究表明,99% 的电脑问题都是软件问题,而 99% 的软件问题都可以通过卸载软件、重装驱动这两种方法解决。卸载软件我就不讲了,重装驱动的注意事项上面已经讲过了。剩下的 1% 可以通过重装系统解决,还不行的话我们还有刷 BIOS、抠电池等方法。如果需要重装系统,制作启动 U 盘自己重装系统就可以了,非常简单。如果以上所有方法均无效,可以购买新电脑,解决 100% 的问题。
绘画电脑配置推荐,教你选最适合画画的高性能电脑,相信小伙伴们看完之后对于电脑的选择应该非常清晰了,学习电脑绘画必须得有一把利器,如果初学电脑绘画的小伙伴,可以看一下咱们轻微课的魔鬼特训班哦,专门针对电脑绘画零基础的小伙伴哦!